查看原文
其他

大宝法王噶玛巴 | 师徒关系建立的两大基础



△ 上 期 ▽

师徒不间断的密切关系为何




师徒关系的建立,奠基在两个基础之上:上师的大悲和弟子的虔诚。


上师的大悲是什么意思?

意思是上师的悲悯、慈爱之心。

生活中有很多种关爱,例如亲子、朋友、夫妻之间的关爱。而上师对于弟子的关爱,对于一个行者的生命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


但是,有些弟子时常误把上师的关爱当成世俗的关爱,这时候就会生起「上师没有关心我,只关心其他人,都不在乎我」、「上师只对他说法,都不对我说法」等等的想法,当然,对于上师,每个人多少都会各自的看法,但是我们应正确的了解到,在究竟上来说,上师的大悲、关爱,是超越世俗的。


上师的大悲,眷顾的是众生的痛苦,而这里痛苦只的是哪一种呢?


佛教当中提到痛苦分为三种:

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

「苦苦」是指一般感受上的痛苦,例如病痛、不舒服等等。


「坏苦」指的是改变的苦,就是任何感受上的快乐终究都会消失坏灭的,因此快乐的感觉,本质上也是一种痛苦,这被称为「坏苦」。


「行苦」,指的是一切现象、万法的本质就是苦。


上师的大悲,帮助我们消除的是哪一种痛苦呢?


首先,不是感受上的痛苦,不是苦苦;也不是帮助我们得到感受上的快乐,例如得到健康、财富等等有漏的快乐,如果上师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得到感受上的快乐,那其实等于是上师在帮助我们得到坏苦,这是不合理的。


因此,上师的大悲,眷顾的,是消除「行苦」,也就是消除痛苦的根本、种子。


身为弟子的我们,要有这样正确的认识:上师的大悲,是帮助我们消除「行苦」,而上师之所以给予我们口诀、教授,是为了帮助我们出离轮回,消除「痛苦」和「痛苦的因」:「业和烦恼」。


弟子方面,要具备的是「虔诚」。


虔诚有两个面向,一个是「信受」,一个是「恭敬」。


第一个部分指的是,弟子景仰上师的功德,并且深受启发,进而愿意欢喜信受奉行。


「功德」并不是指外相上的庄严好看,主要是内在心性上的善妙功德。


为了信受奉行,为了希望得证上师的功德,因此会生起恭敬、精进之心。

这是「虔诚」的第二个面向。


恭敬不是讨好,也不是装模作样地奉承上师。例如有些外国人会模仿藏人的恭敬状,或者藏人模仿外国人的礼貌,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自然,因此重点不在于外在的形式,就算做得维妙维肖,还是不算真正的恭敬。


讲回来,真实的恭敬心,会随着弟子的修持而增长,当他愈能领会上师内在的功德时,恭敬心就会增长。


噶举派最重视的是什么呢?

具有传承、大悲的上师们,他们不仅自身的悲心、智慧修持圆满,并且将这样的修持传承,不间断地、正确无误地代代相传至今。这是一个上师所能具备的。


另外就弟子而言,也就能依靠这样大悲加持而跟随修持。


总而言之,噶举派最重视的,就是「上师的大悲」和「弟子的虔诚」这两部分。




法王噶玛巴2014年欧洲弘法行

「四加行」

时间:2014年5月29日 

开示现场





往期精选

16 Jan 2018


因为你,我在这里


碎片化系统闻思修

DharmaInterconnected

正法互联

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

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